作为预拌混凝土绿色企业,传统的砂浆铁罐不再裸露,没有了漫天的灰尘、呛人的烟雾,震耳欲聋的搅拌声、破碎砂石声,从选料到成品,全程电脑监控,就连预拌混凝土灌装都能严格把关、不会缺斤少两。所有的一切,令进场参观的行业代表、企业老总大开眼界,集体赞叹:“厉害了,我的哥!”
11月8日,由武汉市城建委主办、蔡甸区建设局协办,武汉市混凝土协会承办的“武汉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现场会”在蔡甸区武汉明华鸿昌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来自湖北省住建厅、武汉市城建委、武汉市各区城建局、蔡甸区人民政府、蔡甸区环保局、省市建筑业协会、武汉混凝土协会及武汉市各商品混凝土公司的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观摩活动。
省预拌混凝土协会副会长、武汉市混凝土协会会长袁向前告诉记者:“近几年,各级政府密集发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生产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和转型的必然趋势。同时,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行业走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管理提升之路,进一步推动武汉市预拌混凝土产业升级。今天的现场观摩活动,就是有效展示我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成就。”活动现场,袁向前宣读了绿色生产倡议书。他倡议:“预拌混凝土作为绿色建材中的重要元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生产绿色优质产品;把绿色生产放在企业生存发展的红线上高度重视;我们要全力支持和拥护国家、省市的环保举措,把绿色生产变成一致理念、自觉行动。全体会员单位要牢固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对照标准知行合一。自觉开展绿色生产评价标识申报;自觉担当绿色环保社会责任;自觉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自觉推进技术管理创新发展。”
据介绍,武汉市混凝土行业经历了较长时期高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180家,年设计生产量达13000多万立方米,搅拌运输车3437台从业人员11576人,固定资产约41亿元,年产值约100多亿元,年均缴税近8亿元。已形成集生产、运输、科研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生产企业不断增加,市场容量逐年增加,应用技术日臻成熟,各种高性能混凝土广泛使用。“十二五”期间预拌混凝土销售量达12000万立方米。近几年,由于经济转型,预拌混凝土产业依靠速度和企业规模实现发展的路径已无法维续,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和建筑工业化环境下,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创新乏力,大而不强,产能过剩,环境保护压力等问题,预拌混凝土产业正在面临新常态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只有加快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促进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和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才是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武汉市建委在各级政府和混凝土协会的支持与引导下,积极探索行业绿色发展新路径,积极推行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开展提档升级改造,开展绿色生产防止扬尘污染专项治理,积极推进绿色建材、绿色生产评价工作;虽然武汉市在推动绿色生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与高星级绿色生产标准还有差距。市城建委领导指出,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快推进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绿色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技术,扩展应用领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明华鸿昌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在蔡甸区张湾街投产了该公司的第二座搅拌站,这也是按最高绿色规范建设的一座新型搅拌站,占地近40亩,累计投资逾6000万元,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生产示范站。该站采用高塔骨料仓的结构布局形式,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与传统同规模料场比较,节约土地8余亩。同时,高塔骨料仓结构还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搅拌站露天料场不能有效控制扬尘的缺点,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粉尘污染,有效实现土地节约和减排环保双赢。此外,该站在全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内率先大面积应用光伏电阵技术,装机容量达到200KW,预计全年总发电量可达20万度。厂区与生活区全面使用太阳能灯具,每年可节约用电约5万度。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